道家经典名篇《齐俗训》藏山五句:短短87个字,读懂悟透百年百味

国学经典,共学勉之

导读

今日与诸位共读《齐俗训》,这些句子看似讲治国安民的大道理,细品却尽是过日子的门道。就像老邻居递来的一盏温茶,初尝清淡,回甘悠长。且沏一壶茶,听我慢慢道来——古人的智慧,原是最懂柴米油盐里的人情冷暖。

图片

1.礼乐未始有常也,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。

译文

礼乐本无固定不变的规则,圣人制定礼乐是为了服务世人,而非让世人被礼乐束缚。

心得感悟

前日见楼下王叔给远嫁的女儿寄包裹,盒子里装着老家腌的腊肠,附张纸条写道:“视频教你怎么蒸。”想起旧时嫁女要三书六礼,如今一盒快递也能载千里相思。

礼法如衣裳,总要合身才好。当年母亲教我们逢年磕头敬茶是孝心,如今孙儿用微信发语音说“爷爷奶奶保重”亦是真情。莫怪年轻人不守旧礼,或许他们正用新法子续着老传统。

就像春联从桃木换作红纸,窗花从剪刀剪变机器印——形式在变,祈福纳吉的心意何曾改过分毫?

图片

2.治国之道,上无苛令,官无烦治,士无伪行,工无淫巧。

译文

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:上位者不苛刻,官吏不繁琐,读书人不虚伪,工匠不造浮华之物。

心得感悟

常听人说“当家如治国”,厨房灶台间亦有大道。早年邻居李婶治家极严,碗筷摆放差半寸都要念叨,结果儿女成家后极少回来。去年她大病一场,反倒是平日总被她数落“懒散”的儿媳端茶递药,夜里守床陪护。后来李婶叹道:“从前把规矩当铁锁,锁住了热气腾腾的人情。”

过日子哪需处处钉是钉铆是铆?就像揉面,太紧易裂,松软些才能包住三鲜馅儿的鲜香。

少些计较,多些体谅,家才能成了避风的港湾,而非冰冷的祠堂。

图片

3.世各是其所是,而非其所非,所谓是与非各异,皆自是而非人。

译文

世人总认为自己对、别人错,是非标准因人而异,往往自以为是而否定他人。

心得感悟

早市买菜常见这般情景:张姨嫌菠菜带泥不干净,刘伯却笑“带土的才新鲜”;赵姐说晨练要五点起床,钱叔偏说“太阳晒背再动才好”。

其实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?不过是各人活各人的节气。就像有人爱牡丹雍容,有人怜苔花微小,可春风从不挑拣,该吹红的吹红,该染绿的染绿。

想起老话“桥归桥,路归路”,与其争论甜粽咸粽谁正宗,不如互赠一碗尝尝——或许吃完才发现,枣泥的甜能暖胃,火腿的鲜也解馋。

图片

4.禹之决渎也,因水以为师。

译文

大禹治水时,顺应水的自然流向疏导河道。

心得感悟

去年陪小孙女看动画片,见大禹挥着木耜改河道,孩子突然问:“为啥不把水关进铁管子?”童言稚语倒让我一怔:我们何尝不像那执拗的治水人?儿女选冷门专业,非要逼他们改志愿;老友独居养猫,偏说“脏兮兮不如养鱼”。

可水终究要向东流,强堵不如轻引。就像院角的野蔷薇,硬要移栽到花盆里,反倒蔫了,任它在墙角攀着青砖长,春日竟开出一片霞光。

有时候,放手不是撒手不管,而是信那水流自有方向,信每一粒种子都藏着破土的力量。

图片

5.入其国者从其俗,入其家者避其讳。

译文

进入他国要尊重当地风俗,到他人家中要避开对方忌讳。

心得感悟

去年到上海探望侄女,见她把月饼切成八瓣用叉子吃,我脱口而出:“哪有点心当西餐的?”侄女却笑:“切开才能尝遍蛋黄、豆沙、五仁呀!”

归途火车上细想:老一辈讲究月饼圆圆满满,年轻人图个新鲜有趣,谁都没错。后来再去她家,我也学着她切月饼,倒尝出几分分甘同味的乐趣。

所谓“避讳”,不是勉强自己改变,而是像雨天做客,进门前在檐下跺跺脚——这一跺,跺掉的是鞋上的泥,留住的是主人的暖。

结语

合上《淮南子》,窗外桂香愈浓。忽然明白古人说的“齐俗”,不是要天下风俗整齐划一,而是教我们在差异中见和谐,像秋日山林——枫叶红得炽烈,银杏黄得明亮,松柏绿得苍劲,各守其色,共织锦绣。走过半生方知:真正的智慧,未必在云端,而在低头弯腰处——看一株草怎么活,听街坊怎么唠,品一碗茶怎么凉了又热。愿你我皆如《齐俗训》里那捧活水,遇山则绕,遇田则溉,遇礁则溅作飞雪,纵百转千回,终归海阔天高。

与君共勉,静守本心,道法自然。

END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分享